其实心理测试有哪些流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心理测试是怎么测试啊,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心理测试有哪些流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心理咨询一般是怎样的过程
  2. 心理测试是怎么测试啊
  3. 心理测评操作要点有哪些

心理咨询一般是怎样的过程

心理咨询的过程一般是首先了解当事人大概情况,建立辅导关系,建立关系,搜集当事人有关资料,找到当事人心理困扰问题,激发、鼓励当事人改变,解决、分离焦虑,最后进行评估。

心理咨询的过程:

一、进入与定向阶段

1、建立辅导关系;

2、搜集相关资料,以利初步界定问题,明确辅导需要;

3、初步了解当事人的个人、环境资源;做出接案决定;做出辅导安排。

二、问题—个人探索阶段

1、建立良好的关系;

2、搜集有关资料,以进一步界定和理解问题;

3、协助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达到对当事人的深入了解;

三、目标与方案探讨阶段。

1、激发当事人改变的动机;

2、处理好当事人的期望和目标的关系;

3、咨询师要明了现有的干预手段和自己能力的局限;

4、咨询目标的确定要以当事人为主,咨询师起辅助作用。

四、行动/转变阶段

1、避免让当事人变成一种被动、接受、依赖的角色;

2、保持灵活性;

4、行动/转变阶段要经常进行评估,即根据已确定的目标,看咨询和治疗实际取得了多大进展。

五、评估/结束阶段

1、评估目标收获;

2、处理关系结束的问题:分离焦虑;

3、为学习的迁移和自我依赖做准备;

4、最后一次会谈。

扩展资料:

心理咨询不是速效药,一两次只能初步判断问题,严重的需要几十次:

一般来说,咨询师与来访者的首次咨询,是对来访者基本资料,包括症状、现状、经历、性格、社交等进行采集,对来访者形成一个初步印象,明确自己是否适合接待这位来访者,并对他的问题性质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

有时,首次咨询所收集的材料仍不足以进行判断,咨询师会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来访者。而这种尚未触及治疗的初步访谈,在如德国这种心理咨询普及度高的国家,需要4到5次的时间。这种访谈的意义在于,让咨询师系统地梳理清楚来访者的心理状况,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展开治疗。

也就是说,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少在与来访者首次见面就展开治疗。所以,一两次咨询还没有效果很正常,因为咨询师可能还在了解你,尚未真正进入治疗阶段。

即便了解了这些常识,有些来访者仍会锲而不舍地问:“虽然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能不能在一两次咨询后先给我一些建议,让我在生活中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症状或问题?”面对这样的请求,作为咨询师也要照顾一些来访者迫切的心情。

所以,咨询师有时会给予一些通用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如作息调整、运动、倾诉、注意力转移等,这些建议多是行为上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人的思维层面的问题,行为上做的调整效果毕竟有限,真正地解决问题还是需要耐心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

所有来访者都关心疗效,关心自己什么时候能好。大多数人会问:“解决我这个问题,需要多少次咨询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计划和回答。有的咨询师甚至不喜欢回答这一问题,让来访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预约咨询。

有些咨询师倾向于在明确了来访者的问题判后给出初步的疗程规划。咨询的疗程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定,一般问题越严重,涉及的心理层面越宽,所需要的疗程就越长,一般多为5到80次,最长的可达数年到数十年。

涉及性格层面的问题,或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心理疾病,往往需要较长的疗程。

心理咨询不是特效药。如果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就要学会信任他,耐心地跟着他探索自己,心理问题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被治愈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咨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心理咨询不是速效药

心理测试是怎么测试啊

心理测试分有很多种,能力,兴趣,智力还有人格等等,估计你问的是人格测试,主要的有投射和自陈量表测验,投射测验就是给你造一个很模糊的场景,然后让你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一幅很朦胧的图片中主角在想什么,一般你回答的就是你自己心里正在想的。自陈量表较常见,大多已选择的形式出现,我认为就是给你造“心理暗示”,信度不高,还是投射要好一些。

PS:不知够不够,再说就比较专业了。

心理测评操作要点有哪些

01、心与心的交互中,个人隐私保护必不可少

在了解答题者状态的过程中,施测者也会认识到一个事实:

被多方普遍使用的自陈量表能够在短时间快速了解答题学生的状态,但很多学生并不愿如实答题,他们害怕真实答案会被他们的父母、同学甚至校内很多人知道。

这涉及到一个隐私保护的问题。对参评者的隐私保护是双方建立信任的基础。

保护参评者隐私的注意事项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1.提前告知

在参评者答题前,施测者应当首先获得对方的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参评者测评题目的主要目标,测评收获及可能的风险。

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施测者不应强迫学生进行答题,遇到年龄较小、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施测者应当及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考虑是否同意作答。

2.正当信息的获取

在网上搜集答题人对心理测评的想法时,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答题人原本被告知参与有关焦虑、抑郁的筛查,却需在开头填写家人收入这类涉及隐私的信息。

心理测评是一种了解学生心灵状态、人格特征及部分背景情况的方式,但施测者也应注意区分不同信息的界限,科学获取测评信息,避免影响到参评者的个人隐私。

3.身份与数据的保护

心理测评的结果有时会直接反映出答题人的情绪、状态与背景信息,因此,当施测者并未遵守伦理规定、擅自将信息泄露给不正当的第三方时,他也对答题人的人格造成伤害

与心理咨询同样,心理测评的信息保护也有突破保密原则的特例。当参评学生可能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时,参评者需要将学生的信息选择性地告知给包括学校负责人、法院等第三方人群。

4.遵守法律条款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通过法律进一步地规范了心理测评的流程。在《数据安全法》与《精神卫生法》中,国家都明确强调了保护学生隐私,规避任意使用、披露与查看的可能。因此,施测者需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更要遵守法律,合理、科学地开展测评。

5.严格区分角色分配

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技术与医疗领域融合的环境下,心理测评往往需要依托信息化工具施行对庞大人群数量的施测。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施测者需要尤其明确不同角色对数据和其他学生信息的查看权限。

这些角色可能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等,针对不同角色,测评的结果与报告用语都会适当的变化:例如仅对咨询师开放涉及个案的测评数据和更专业的数据汇报,而针对管理者开放整个学校或年级的概括性数据。

02、如何保证心理测评的科学开展?

在国家近年发布的心理健康政策中,我们能够时常看到科学开展的关键概念。对学生施测时,量表的科学使用也是保障心理测评伦理的重要守则。这其中就包括了科学看待测评量表,以及对人群与工具范畴的适当选择。

1.适用人群选择

研究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测评工具都会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施测群体。在量表被滥用到任何群体的情况下,测评的信效度和报告准确性皆会受到很大影响。

面向青少年群体时,这种人群的划分变得更加重要: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动性更强,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测评的认知程度或接纳度也会有较大差异。例如小学生就容易出现无法读懂题目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测评结果和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年龄较小的群体可能无法适用以文字为主的自陈量表,投射、游戏等测评工具能够成为更好的选择。

因此,学校在开展施测时也应注意施测群体的特征,避免将不同量表中的题目任意混合。同时,学校也需要明确不同量表的研发时间,避免出现因常模老旧而导致的适用人群不统一的情况。

2.量表用词使用

无论从量表题目还是最终报告中,我们都应注意量表用词的使用,杜绝引导性、过于肯定式的用词方式。例如在一道测试学生近期风险的题目中,诸如“与很多人一样,我最近确实很糟“的问题就很可能错误地引导被试者选择“是”的答案。

与此同时,贴标签式的决定性问题也不应出现:

如果学生在结果报告中发现类似”你患有抑郁“、”你需要就医“等句式,ta的人格和未来发展都很可能受到极度的负面影响。

3.选择专业施测者

在注意适用人群的同时,我们也需考虑施测者的专业性和科学素质:一名专业的咨询师需要综合报告,以科学、全面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

心理测评的作用是参考性的,它虽然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并不能成为定性某个学生的最终结果。专业人士在获得学生测评后,还需结合诸如学生日常观察、家长反馈、评估、甚至投射和他评的方式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以整合的思路发现风险、做出决策。

不借助测评报告给学生“贴标签“并采取主观判断,也是科学使用心理测评的重要观念之一。

关于心理测试有哪些流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点赞(19)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