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心理测试缺爱程度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心理测试是否缺爱,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心理测试缺爱程度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jpg)
本文目录
怎么知道一个人缺不缺爱
缺爱的人不是不想好好去爱,她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办法通过自己达到内心的平衡,需要亲密的人的关注和认可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从小不曾得感受过太多温暖的人,凭空有爱的能力去爱别人。
在咨询的过程中总结缺爱的行为一般有以下这些,数量越多程度越深。
1.很久才能接受一个人,没有坚定地被选择宁愿单身
强烈的不安全感反而让你有很强的占有欲,你从过去经历里面发现经营一段感情很难,不敢随便进入一份新的感情,怕失去怕背叛怕被人嫌弃,所以假装冷漠慢热是防止容易受伤的方式。
曾经一个来访小时候跟着妈妈长大的,但刚好妈妈不善言辞,她一直觉得妈妈不在乎也不爱她。渐渐变成了一种不愿意相信别人真的喜欢自己的惯性心理,后来谈恋爱了,也总想要从对方的爱里面证明我自己的价值。
结果因为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也不懂得营造恋人之间的那种亲密氛围,这种没有安全感又极度依赖的状态,两个人处得很疲倦就分手了。
2.很容易想到对自己有伤害自己的一面而情绪低落和没安全感,即患得患失
对方有不合自己预期的行为时,容易猜想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不喜欢了,会不会遭到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不断作祟,从一些细节比如消息回得慢,能联想到对方不在乎自己,担心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心理常常非常折磨,内耗了不少心力。
比如跟男友闹情绪时,会不回信息不接电话,后来又感觉自己没有台阶可以下,会装成很严肃和生气的样子不搭理他和闹分手,但心理又慌他会不会就这样离开自己。
我们知道一些在单亲家庭成长的人,如果从小就是打压式教育,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话,会导致容易缺爱。就患得患失,黏人,敏感,多疑,控制欲强,占有欲强。经常让对方觉得很累,虽然每次都是男生追,可到最后,都是自己受伤!
有一些部分人会逐渐爱自己,接受自己不够好的地方,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这个状态,可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感并不牢固,在面对人生的一些坎坷之后又回到患得患失的状态中。
身边不懂的人会说是矫情,其实是她们内心极其不安的结果。
3.像无底洞一样总想索取恋人的爱
“对我好”是决定要不要在一起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谈恋爱的时候总是想跟对方聊天,想他各种证明对你的关心和爱意,一旦没有得到,内心就会很失落很难过。
稍微一点点的冷淡都会理解成“他应该不爱我了”,深夜的时候会问他:“你爱不爱我”,男友哄完之后过一会又问:“我们能到最后吗”当时心情是好转的,过后又陷入怀疑和焦虑,在想他为什么还没来找我,会觉得对方跟自己想联系的频率不一致,感情浓度不够高,很担心两个人还能好多久。
很容易活得像个怨妇,虽然自己也不喜欢这样。
会不停的问爱不爱我,得到一次肯定的回答就会心安一会,要不断的被安抚,而且不能有犹豫,稍有犹豫可能就会抓狂。
在疯狂索求对方给自己买东西的过程中,不代表就真的很需求这个物品,只是需要那种他听到自己说了能给到的态度来得到安慰。
为什么缺爱的人会无休止地索取?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成长的环境中亲人对自己的比较冷漠的态度,会容易产生没人在乎自己需要的想法和分离焦虑,这是丧失物质和被安全抚养的恐惧感,这个伤口伴随着走进亲密关系时,出于对关系不确定的低容忍程度,需要反复确定对方是不是爱自己。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曾经的恋爱遭遇过出轨,内心当中担心自己不够值得被爱和对忠诚的不信任,让你总想到这个人是不是靠得住,如果他能一直接受索取,才敢相信这个人是真的喜欢自己。
但现实中关系需要平衡,单纯只有一方投入巨大但又没感受到足够爱的回馈,这样的关系除了父母还有谁是能接受的呢?
4.更倾向于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
精神生活相当地丰富,也有这浪漫的一面,但往往是独自享受,回避型性格比较常见。
5.处理事情时容易情绪化
明明可以用三成的力气处理的问题,为了让对方重视,非要用到十成的情绪去提醒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对方因为招架不住这么强的力度而选择放弃回避。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巨大的失落和被抛弃感。
6.性格中有偏执的一面,会用强势来解决问题
对对方的要求很多时候会忽略对方想法,会要求对方在你需要的时候时刻能给予回应。
7.容易自卑和否定一切努力
遇到对自己表达好感的会不太相信,各种确认对自己喜欢有几分,有时候作得让双方都很累。因为作到分手又复合之后,就算很生气也不敢胡闹,因为知道自己没那么重要,也不知道怎么扭转这个局面。
8.不会轻易相信恋人的承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由于长时间存在不安,溺水的无助感越发深刻,原本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被爱,渐渐变成不值得被爱,潜意识也在接受这个定位。就算勇敢一回开始一段关系,心理也总有不确定感,要不断测试对方是不是真实才安心。
就算他走过来告诉你:有他在可以不那么封闭自己,活得随意一些,无论怎么样他都爱着你不会离开你,你也不会信。
而且前期很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亲密,也因为种种自己控制不住的吵架走下坡路,把感情折腾得忍无可忍后失去优秀的对象。
9.在关系中偏向压抑自己去讨好对方来维护关系
小时候如果因为父母喜怒无常,会容易形成很在意他人脸色的敏感性格,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
同时因为没看到父母相处的美好,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也不知道怎么维护才会长久,不敢太麻烦对方。就算对方不太需要也会主动付出很多,显得很卑微。
会竭尽全力地对对方好但是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回报就很失落、很消极,而且会渐渐把对他的好习以为常,其实自己也是很想被照顾的。
会因为怕对方会觉得自己太多要求而离开,所以一味迎合,但其实内心希望能有人可以依赖。
10.会给到别人一种高冷的感觉
虽然你已经尽可能地友好,但还是跟他人有一种隔阂感。对亲密的恋人时时会因为害怕自己把对方宠坏对自己不珍惜,故意会冷落一下。
当我们对爱越缺乏,越容易觉得这是很难得到之物,会把它理想化、乃至完美化,觉得自己配不上它。
一直纠结于对方爱不爱自己的难题,实际上是试图解决自己值不值得被爱的困惑。
可以怎么减轻呢?
面对缺爱这个黑洞有些想法觉得:只要得到另一半足够多的爱就可以好起来,因为可以体验到被理想父母照顾的状态。但是在这份需求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是把爱情和亲情混在一起加到了另一半身上的问题,当恋爱关系需要满足亲情的需求时,就会很快产生被过度压榨的感觉,然后在很多小事上爆发矛盾了。
那么爱情怎么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体验感呢?就是有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比如你享受到他爱的付出时,你会感谢他,同时给予他所需要的爱。那么他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原来是有回馈的,比如他很爱玩游戏,你可以给他买个皮肤,他喜欢户外运动,你可以跟他一起攀山越岭。这样子他就更有动力对你付出。
当我们明白靠索取解决不了问题时,就需要看看用什么办法来自我填补这个不安的空洞。
1.比如是害怕得不到对方的回应觉得自己被忽视,需要他多陪伴自己才能对抗这份恐惧,那我们可以想想除了他的陪伴以外,他还做了什么让我不焦虑的呢?他曾经做过哪些感动到你的事情?
2.我们要审视觉得对方不爱自己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如果他每天都有跟你联系,有说有笑也有关心,但是你觉得不满意,觉得他做得远远还不够,那可能你的不安感有很多来自你的内心深处,并不是他不爱你了。
3.当分手时你感觉自己整个生活没有希望,很无助,觉得他不在了,自己就不行了,这可能是来自小时候没得到良好的照顾,缺乏能依赖的人而产生了生存焦虑,就算长大了这种生存焦虑依然保存了下来。
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不断发现自己生活能做得好的事情,感情中能经营好的例子来鼓励自己:其实你是能照顾好自己的。我们把目光聚焦未来,只要把缺乏的能力补上来了,就不会再容易出现过去的遗憾,所以不需要过度地担心和沉溺在过去的负面漩涡中。
4.当自己内心出现不安情绪时,可以自我疗愈。比如在和一个来访沟通时,她会想起小时候一个人没人照顾的场景,曾经爸爸给到的温暖和鼓励在他们离婚后就很少能得到了。这个时候我会让现在的她扮演大人,这时候会怎么照顾好自己,这就是自爱的方式。
如果是感情中有认知问题的地方,比如以前缺乏和伴侣相处的常识,不太能接受平淡期而吵闹。也懂得怎么教过去的自己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也会给她技巧性的建议。
不断学会照顾、安慰好自己,心中不安的小孩就能得到持续的爱来成长,内心有了自信和力量,再学会如果爱别人,就学会了维持关系。这就是缺爱的人怎么实现认同自我、感受被爱、爱他人三大目标的过程。缺爱的问题进入安全型依恋的正循环,才能真正根治。
心理测试是否缺爱
1、测试题目:如果现在要你去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糖果,把这个糖果送给邻居小孩,你会选择什么口味的糖果。
测试选项:A、草莓味的糖果;B、牛奶味的糖果;C、苹果味的糖果;D、巧克力味的糖果。
2、测试结果:A、选择草莓味糖果的人,你的性格跟草莓一样是很单纯甜美的,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会从最好的角度看问题,生活中充满了童真快乐的美好,喜欢跟朋友们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比如户外运动、郊游踏青、野营露宿等活动都是你经常参加的活动,这些人都是很单纯的,是一个可以相处的单纯人。
B、选择牛奶味糖果的人,你的性格是很纯洁美好的,没有因为环境而发生改变,你喜欢从最简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希望生活可以简单快乐的度过,你的生活准则就是人生要做减法,你认为加法只会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要学会适当的取舍美好,这样的人可以当朋友,不用担心他们会在背后给自己捅一刀。
C、选择苹果味的人,不管从性格上还是从行事上来看都是很甜蜜幸福的,你的生活中充斥着甜蜜的味道,在你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家人与朋友,你们一起分享酸甜苦辣的人生,一起享受美好甜蜜的生活,这样的人不仅仅适合做朋友,也很适合做家人或者另一半。
心理测试自己有多独立、有多不好惹。
D、选择巧克力味的人性格是比较单纯的,平常也是很热爱生活的人,会懂得享受生活,你认为纯真是一种珍贵的美德,生活的美好也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不是一直碌碌无为的抱怨所拥有的东西,珍惜当下才可以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这样的人更加注重及时行乐,不会去想未来糟糕的事情,会设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享受。
如果一个从小缺爱的人,是不是很大程度会丧失爱一个人的能力
未必。
你缺少的只是来自外部其他人给予你的爱,这与你付出爱给予一个外部其他人无关。
你所谓的缺爱而导致丧失爱人的能力,其实是因为“缺爱”所导致的危机感,害怕在你付出爱给予另一人之后,另一人却会置之不顾,不会以相同的爱来反馈于你。
所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你内心的惧怕和担忧,其实你还是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
你所能做的,就是抱有这么一种心态:从小对我所缺之爱,与我个人而言是不幸的,是悲哀的,是遗憾的,我小时候所遭遇的缺爱困境深深地折磨了我伤害了我,但是都没有问题,过去的伤痛没有将我打到,只会让我更加强大,只会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小时候自己所遭受过的悲剧绝不会让它再次发生,不管这悲剧是要降临在自身或是自身将要给以爱的那另一人。既然小时候我遭受了这个苦难,既然我至今仍对小时候的缺爱耿耿于怀,那我如今势必会以更强烈的热情更强烈的激情来回应现在愿意给予我爱的人,小时候所缺的爱,就从如今遇到的人身上来补偿吧。而我,也必将以他(她)所给予我的爱的同倍甚至数倍来爱他(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一个人,首先要有爱的感觉,知道什么是爱而后才能爱人!
假如你同意这个呢,那爱的感觉的源头是什么呢?
第二,孩子感受到父母以外的他人的爱和关怀,所以孩子有了爱的感觉!
第二,没有任何成人给到孩子爱,我猜有可能你说的是这种情况哈,那我就有些好奇哈,孩子怎么知道没有人给到孩子爱呢?有对比的,对吗?比如从其他人与别的孩子互动中,发现原来那样感觉很温暖很开心很幸福,是吗?所以,只要我们不抱着父母或者谁该给我的什么什么没给到这个过去的遗憾、难受、痛苦等等不放手呢,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感觉也一样有机会获得!除非你“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那就没有机会获得爱的感觉了!
我想说,一个刚出生、什么也干不了的婴儿,没有成人的照顾连活下来都很难,这个成人不是父母也有其他人,每个婴儿都因为有爱才能活下来,包括活下来说自己缺爱!
也许,我们曾经感受到的爱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多?可一个坚持爱就要如我期待的人,谁又愿意被这样的人爱呢?
是的,如果一个从小缺爱的人,会丧失爱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心理咨询得到改善的。
爱,是一种能力。就想是海绵里的水,如果海绵想要给别人水,就要自己先吸满水。
自己有,给出去才容易。
此外,在缺乏爱的条件下,感受到别人的爱的几率也比较低。
这个道理是源自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原理。
名词解释: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该术语由弗兰克(L.K.Frank)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如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此后在心理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心理投射的原理,当心里有爱的时候,会更容易地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爱的行为、言语、表情等等。所以,通常你会很容易地感受到你喜欢的人对你的好感。同样,你也很容易地感受到你恨的人对你的敌意。
从小缺乏爱,是否就后天没有希望了哪?当然不是。
一个人对爱的理解主要源于父母,所以我们这里针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简要地介绍一下。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爱的环绕中长大的,只是孩子自己是否感受得到,父母对爱的表达是否可以被孩子接受。
父母的爱有多种形式,这多种形式的爱,又有多种表达方式。
就中国父母而言,可以说,中国父母是最不善于表达爱的。无论是夫妻间的爱,还是父母和子女间的爱,中国父母,通常是羞于直接表达的。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父母是否争吵、是否离异、是否对孩子打骂,父母都是有爱的行为表达给孩子。
而父母缺乏爱的表达,则使得孩子在获得、感受父母的爱的时候就会有所欠缺,久而久之,随着经验的叠加和泛化,使得孩子越来越难以获得爱的感受,从而产生缺乏爱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得到有效改善的。
而自己,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父母的爱、相信父母的爱,这样,也可以使自己储备更多的爱,来迎接、理解他人的爱,给与别人你的爱。
如果一个从小很缺爱的人,大多会发展成为两种人。
第一种,抗拒今后人生上任何人的爱,因为从小有了根深蒂固的想法,觉得爱这种奢侈的东西不是属于他〈她〉的,就会本能的排斥别人接触,别人对他〈她〉有稍微关爱的趋势。
很难有人能够进去她的心中,很难有人会值得她去爱。
第二种,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就会十分渴望爱,只要别人对她有一点点的爱,她就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对那个人也会很用心很用心,但是这样的人很容易会受到欺骗。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
当你在这么问的时候,说明你可能当下遇遇到了这样的事,或者你的行为,你自己已经觉察到了。不过,从我专业的角度来说,我给你的回答是未必,为什么会说是未必呢?因为你用了“丧失”这一个词,其实不是你没有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怎么爱别人。因为一个人爱别人的方式,最早的时候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而我们当下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在重复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
接下来,我分别举在亲情和爱情当中,我们可能出现的缺爱情况,你对照一下。
你从小缺爱,你内心渴望被爱,被关怀,甚至看到其他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关心的场景,你可能会羡慕,你会想:如果我有这样的家庭该有多好。同时你也间接学会了其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你觉得这样是对的,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于是,你还会想象自己未来有了孩子,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然后在未来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你会给孩子很多的爱。但你在给孩子爱的时候,其实也是给自己内心的一种补偿,因为有一个词语叫“内在小孩”,因为你的内在小孩是受过伤的,没有被爱的,所以,你在爱现实当中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等于也是在爱自己内心的小孩。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慢慢的你也学会了爱别人的方式。
因为从小缺爱,没有从父母爱自己的过程当中,学到父母的语言行为和教育方式。所以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他放错的时候,可能你对孩子指责惩罚的方式,很像自己父母当年指责自己的方式。从某种心理角度来说,我们在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我们在重复父母当年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在向自己孩子传递,你犯错是不可以的,你犯错是不被爱的,你犯错是要被指责和惩罚的。这个在心理学当中叫“爱的传递。”
同时如果你能觉察到这一点,那么你的内心会对你的父母有很多的不满和责怪,那么这个时候其实你要觉察自己,和过去做一个告别,重新学会爱的方式。
在爱情中不断的示好,其实是希望在爱情当中能够寻找到童年遗失的美好。为了寻找到这种感觉,我们会示好或者不断的去表现自己,如果对方给予正向反馈,我们会感到很开心。但如果对我们爱搭不理,我们内心就会感到很失落,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的否定特别多。
其实有这样的心理感受,都是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当中被训练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犯错,我们希望妈妈多爱我们一点,而妈妈对我们爱答不理,那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很多不被爱的感觉,感觉自己是不好的,是不被爱的,这是一种童年的重复。
同时这种情况在婚姻当中也会出现,婚姻当中有一方过多的向对方示好。其实就是缺爱的一种表现,因为需要通过不断的向对方示好,来测试对方是否爱自己。因为从小到大体验到的不被爱的感觉实在太多了,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所以要不停的重复试探来满足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这一点跟第三点很像,可能小时候被家暴过,或者目睹过家暴,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全感,这一点在女性当中体现的比较多,所以通过自己打对方的行为来试探对方是否爱自己。如果对方没有还手,那么内心就可以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但是这种不安全感时常会在内心里面产生,他可能会去翻另一半的手机,经常胡思乱想。
都说男人找女人是为了找妈,女人找男人是为了找爸。这样的一句话,其实体现出了一个人内心缺爱。主要表现形式是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会嫌弃对方哪里做的不够好,或者希望对方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因为对方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的话,自己就会感到“即刻满足”,会很开心。而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会激起他童年时不被爱的感觉,内心就会很烦躁,马上就会对对方指责批评。
其实,对对方的要求过多,就是小时候缺失的爱太多,所以希望在婚姻当中得到满足。让另一个人来当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来疗愈和满足自己内心所缺失的爱。
1、童年不被爱,对人的一生确实有影响。
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出生于今哈尔滨市富裕家庭,她9岁丧母亲,父亲续娶,继母冷漠无情,父亲残暴专制,一点小事都能骂到她浑身发抖。
缺爱的童年,使得她性格中缺乏安全感。促使她更加在情感、精神上对他人的依赖。
青年时期的萧红个性叛逆、内心向往自由,在情感上又无法真正独立。她一生中与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只是为了想要有一个人来爱她。
第一个男人是她表哥陆振舜,为反抗包办婚姻与萧红离家出走,并与之婚外同居,后因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中,誓言旦旦地表哥很快回归自己的家庭,和萧红断绝了往来。
第二个男人是家里给萧红选择的未婚夫汪恩甲。一开始萧红特别反抗这包办的婚姻,但汪恩甲追到北平,他们在困难的日子中相互取暖,就在一起了。
可好景不长,最后汪恩甲也因现实原因,将萧红抛弃了。尽管当时萧红还怀着孩子,可汪恩甲也没选择留下。
第三个男人,萧军。他们的相遇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萧红以为找到了爱情的归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何况从小缺爱的她,更是需要萧军的全身心付出,才能填补她内心的胆怯和孤单。对于萧军的依赖和占有欲望越来越深,以致萧军难以忍受。为此争吵变成了常态,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开始亮起了红灯,2年后丢下了萧红,与另一女子双宿双飞。
最后一个男人是好友端木蕻良,或许萧红对端木并不是真感情,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一面在无端地痛恨端木的种种不是,但又一面在害怕端木会突然抛弃自己离去。香港沦陷时,最终端木再次抛下了萧红,独自逃亡去了。
作家三毛说过“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童年的悲惨让萧红太没有安全感,太需要呵护。从最开始的陆振舜、汪恩甲,到最浓墨重彩的萧军,再到端木蕻良,她的人生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只要能抓住一个她可以依赖的人,便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渴望得到爱。但现实无情,面对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抛弃。
她满腹才华,面对自己的命运,她有勇气去抗争,但是始终把幸福寄托到他人身上,精神不能独立,灵魂不能自由,自我不能蜕变,才造成了悲情的结局。
无论何时,爱情都不该是情感缺失的唯一解药,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拥有一颗独立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智慧面对命运的任何波折。
2、没有人爱,更要学会爱自己。
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剧中的母亲重男亲女,儿子早餐吃的是鸡蛋加牛奶,女儿只能吃泡饭。
儿子上学、旅游、出国,母亲卖房赞助,而女儿只能做家务、自己挣钱上学。房子卖了还得和父母挤在一个房间里。
母亲的偏心冷漠,父亲的懦弱无能,兄妹之间不公平的待遇。所有的经历告诉她,没有人会为她铺路,想要什么只能自己去争取。
命运不公,但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努力,自己赚钱上学,自己养活自己,拼了命也要出人头地。
也正是她这种拼劲和善于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让遇到了她人生中的贵人—老蒙。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加上高人指点,她成为企业高管,经济独立,不依赖任何人。
曾经,她跟苏家断绝关系,互不来往;
曾经,她和石天冬的感情,隔阂重重;
曾经,她觉得有些伤害这辈子都过不去;
可是最后,一路披荆斩棘的苏明玉,既收获了金钱、地位,又收获了亲情和温暖,拥有了从未想象过的幸福生活。
这一切源自她无论身处何地,但从未放弃,没有家人的爱,但我可以爱自己。
3、缺少爱的经历和滋养,不等于缺少爱的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因为我从小没有被爱过,凭什么我要先去爱别人”。
没有得到过,就一定不能付出吗?
我们一定听说过很多,从早年经历艰难的,却心有大爱的人,如韩红等;
我们也听过,从小环境优渥却是那般的自私和残忍的人,如李天一等;
所以说,过往的经历能够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
明星蔡少芬,她的原生家庭很不幸,自小父母离异,她和大哥跟着母亲,自小缺乏父爱,母亲很少照顾兄妹生活日常,还嗜赌如命,欠下巨额赌债。
她15岁被迫出道挣钱,17岁参加选秀,后拍戏,给富商刘銮雄当小三,拼命赚钱只为给母亲偿还高额8000万以上的赌债。
但是尽管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下成长,如今的蔡少芬也是一副幸福小女人的模样:无论是蔡少芬的微博,还是参加综艺节目,还是生活日常里,几乎全是赞美老公张晋之词,被大家赠送“炫夫狂魔”的称号。
同时,蔡少芬和两个女儿的感情也是极好的,经常陪女儿做手工,工作之余尽可能的多陪伴女儿,母女之间的爱溢于言表。
都说婆媳关系是天下最难处的关系,但蔡少芬和婆婆相处的极好,婆婆说张晋处的几个女朋友中,最喜欢蔡少芬,能干,直率,不摆明星架子。
所以,缺爱的人也是可以爱人的,简单把爱的无力推诿到其他人身上,既低估了自己,也高看了别人。
不管我们曾被这个世界怎样对待过,我们都有发展自己爱的能力的选择权,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与被爱都需要智慧,既不过度讨好,也不一味索取,即拥有爱的能力。
【诗兰说】原生家庭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父母也是我们不能挑选的,或许我们始终都没有办法原谅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但沉浸在过去的积怨中并不能改变什么。
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所以我更要爱自己;
因为理解不被爱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更要好好爱身边的人,
因为过去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更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只有放下才有可能解脱,才有机会拥抱新的人生。
对于这种情况,人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在此我仅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在一个人长时期缺少爱的呵护时,是否会让其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的问题上,我更倾向于会影响这个人对爱和被爱的判断与接受程度,而其本身对爱一个人的能力来说,他仍是具备的,只是展现的方式不同。
在长时期缺少爱的成长环境中,会增加其叛逆,厌倦,愤怒,怀疑,破坏等一些负面情绪,因为不被爱待,所以总是感到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但其内心的渴望被爱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只是被时间所压制住了。换言之,如果在某一刻,身边出现了一个会关心他,尊重他并愿意信任和保护他的人,此时他内心中暗藏的爱就会成倍的展现出来。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爱一个人的能力,只是受环境影响,对爱的认知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但当时机和条件允许时,去爱一个人的勇气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是女孩,还有更可怕的是比起丧失爱他人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不懂的自爱。
只要遇到了一个对他稍微好一点的男生,她可能就心甘情愿,把自己交给他了。
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也没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当她长大以后,只要觉得别人对她好一点,她就会作践自己。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家庭不重视这个女儿,她长大之后就不会重视自己,不懂自爱。
越是重视女儿,这孩子长大以后,她也越会爱惜自己。
你好,我是小郑。
从小缺爱,这个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东西,因为给你爱的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亲人、甚至你的朋友,他们是否给予你爱,这是我们不能掌控的。虽然我们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很坎坷,从小的生活条件或许也会并不怎么理想,但是长大之后我们可以掌控更多的是我们的自身,从小缺爱,说起来可能更像是一种先天不足的感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去弥补,如果你觉得从小到大别人给不了你想要的爱,那是否可以从这一刻起,你把这个赋予爱的权利交还给自己。你可以对自己好一点,想买的东西就努力买,想要追求的人就努力的去追求,别人给不给我们爱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我们可以自爱,虽然说从小到大你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爱,但是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爱自己,和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的前提。
更可怕的是我们把这些丧失爱的能力归结于我们的过去,而苦苦的挣扎在以往而拒绝了进步的机会,你没有办法去决定自己的过去,但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去改变自己的未来。从小缺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你爱与被爱的能力,也因为如此很多人可能陷入了很困境,觉得我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了,我自己也得不到别人的爱,这样你就把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里,觉得我没有办法再去爱别人了,其实不是,你还是可以通过给自己爱人去完善自己以前没有被满足的一些地方。
尽量不要缺爱!缺爱就是心理创伤!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