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为什么对儿媳不好?(对儿媳不好的三大理由)

最可怕的是,遇到强势的婆婆,或者把儿子养成妈宝男媳妇始终是一个外人,处处受欺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婆老了,走不动了,开始需要人孝顺了,就会发现,所有的“强势”,都是一地鸡毛,只会给自己带来命苦的征兆。

01、对儿媳不好,是为难了儿子。

婆婆的身份,其实是多个角色:儿媳的婆婆、儿子的母亲、家里的长辈、孙辈的奶奶、家庭主妇等。

当婆婆发飙的时候,儿子站在母亲和媳妇之间,不知所措。若是责怪了母亲,是不孝顺的表现;责怪了媳妇,是拆散婚姻的表现。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该先救谁?

众多的男人,都找不到一个好的答案,只是祈祷“谁都别落水”。

婆媳互相争斗,婆婆占了上风之后,儿子就陷入了困境。

在嘉庆年间,有一个叫牛高氏的女人,煮了一碗豆子给婆婆吃。婆婆觉得,没有煮烂,吃了就牙痛。

牛高氏把豆子端走,煮了一碗面。不料,婆婆嫌弃面条太烫了,就破口大骂,还拿起棍子打人。

牛高氏出于本能,用手挡住了棍子。

婆婆闹够了,就跳井,作为要挟。

在我的老家,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婆婆,认为自己家很富有,儿媳家很穷,就仗势欺人。

儿媳选择了离婚。可悲的是,这位婆婆的儿子,后半生再也没有找到老婆了。因为任何一个女人,都不愿意“步入后尘”。

既然是做客,就得客客气气,别反客为主。至于儿子和儿媳如何相处,那是他们的决定,哪怕儿子属于“妻管严”之类的男人,也是幸福的。

02、对儿媳不好,是因为格局太小。

很多人认为,一个家庭里,男人就是顶梁柱,女人就只能围着柱子转动。

古人发明两个词语:夫唱妇随,妇唱夫随。

也就是说,丈夫围着妻子转,也是可以的。不仅是丈夫要当顶梁柱。

谁说女子不如男?很多男人,年少时轻狂,一旦找了妻子,才真正觉悟,或者在妻子的帮助下,痛改前非。

在清朝末年,陕西泾阳安吴堡有一个大户人家,少爷吴聘体弱多病。

吴聘结婚之后,没几天就过世了。家里的公公,外出经商,意外过世。

很快,一个富豪家庭,就只有婆婆和儿媳两个主要劳动力了。

按照古代“吃绝户”的做法,家里没有了男人,就得把家财分给叔叔和侄子。因而,吴家陷入了被瓜分的地步。

关键时候,儿媳周莹站出来,说:“给我一点时间,若是无法撑起吴家的生意,再来分家财。”

经过若干年的打拼,周莹让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当地的首富。

除了看清儿媳的本事,更要看到年龄的优势。

如果婆婆很老了,需要照顾了,就不得不麻烦儿子。可是儿子正在中年,需要上班赚。照顾的事情,只能拜托媳妇。

昨天是婆婆作威作福,今天是儿媳冤冤相报。这样的家庭,谁能待得住?彼此水火不容,这是因为内心狭隘,看问题只看表面。

要是儿媳不管婆婆养老,就更麻烦了。这是婆婆晚景凄凉的征兆。

03、对儿媳不好,是毁掉了家风。

诗曰:“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但愿子孙如。”

唐朝时,有一个叫崔山南的官员,曾祖母长孙夫人年纪大了,没有牙齿,吃东西很困难。

他的祖母唐夫人,做了乳制品来喂养长孙夫人,从而保持了身体健康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把祖母、母亲等长辈,都供养得很好。

长辈对晚辈好一点,晚辈多孝敬一些,这就是几代人一起扶起来的家风。长辈每天都凶巴巴的,晚辈哪能给一个笑脸呢?

任何感情,都是双向互动的,婆婆不能居高临下。

也许,有的婆婆,帮儿子结婚,花了不少,还帮忙带孙子,出力了。但是费力不讨好,儿媳还有意见。这是表面的,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怎么能不感动呢?

一家人,互相送礼,互相报恩,不管谁吃亏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俗话说:“好女人,旺三代。”儿媳如此,婆婆照办,这就对了。

点赞(1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